“深受中国大学生喜爱的分期购物商城“这是某家分期网站打出的广告标语。
在华丽的广告词之下,分期平台对大学生真的如此贴心吗?
当穿上皇帝的新衣之后,分期平台究竟是成为了大学生消费购物新模式的助推剂,为大学生活添光加彩,还是成了引导大学生盲目消费的唯利者,为自身赚取商业利益?
在大学生信用卡政策收紧的背景下,分期平台应运而生。以分期乐,趣分期为代表的分期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2014年相继开花。短短两年,就吸引超过62%的大学生参与分期购物消费,而在这其中有超过77%的学生仅刚使用半年。
“首期融资2亿元,B轮融资3亿元”,在如此耀眼的商业数字背后;在“不断受到中国大学生喜爱”过程中,分期平台为用户带来的却不仅是享受方便购物的愉悦,华丽的外表之下,终究隐藏着一些“是是非非”的问题。
降低分期支付门槛 高收费成消费者关注点
“为添个大件,啃半个月压缩饼干的日子终于不再了”这或许是在有了分期平台之后,部分同学的心声了。信用卡的门槛,固定的生活费都成了有消费需求同学面前的一座大山,而在这种囧境之下,分期平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这些人心中的“愚公”。
“分期平台对大学生20%利率被指放高利贷”,类似于这样的信息在网络上比比皆,那么分期平台的“额外费用”真的就像网上所流传的那样高吗?我们以不同平台采用分期方式购买16G存储空间的iPhone 6s为例进行对比:
苹果官网:单品售价5288元,在有信用卡的前提下,可使用12期免息购买(最高仅支持12期),每期支付441元,共计12 x 441=5292元,与一次性全额购买价格基本相符。但支持信用卡分期购买的合作银行仅有,招商银行,工商银行,中国农业银行三家。
